当《纽约客》的珍妮特·马尔科姆(janet malcolm)和王羽佳谈起她作为天才的童年时,她说:“哦,没错,我的确是个神童,他们现在还会叫我神童。还记得我第一次去音乐学院的时候,那会儿我已经是个童星了,所有的孩子都盯着我看,就好像我是动物园里的一个新品种 ‘我天,她来了’。”
王羽佳出生在北京,她的母亲曾是一名舞蹈家,父亲曾是一名鼓手。接受采访的时候,她总喜欢说妈妈原本希望她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但是她自己选择了钢琴。
王羽佳与父母
王羽佳六岁时便开始公开演出,也参加了一些比赛,经常拿到一等奖。九岁时父母将她送入中央音乐学院,直到十四岁前往加拿大蒙特皇家音乐学院之前,她一直跟随著名钢琴教育家凌远教授学习。
之后,她远赴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深造,担任院长的钢琴家加里·格雷夫曼很快发现了王羽佳的才华,把她收为自己的学生。从那以后,王羽佳就再也没在中国居住。
加里·格雷夫曼指导王羽佳
现在,王羽佳已经成为当代为数不多的优秀女钢琴家之一,她不仅可以驾驭拉赫玛尼诺夫般的狂妄炫技,又拥有内田光子式的深邃细腻,可以说是刚烈和柔美共存。那么,她一直坚持的事情是什么呢
坚持演奏适合自己的曲目
因为王羽佳的手指长纤细、灵巧,因此她的恩师凌远教授主要将她往灵动、秀丽、真挚和浪漫风格的方向培养,比如凌远教授给她的肖邦《圆舞曲》、《谐谑曲》、《回旋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还有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等作品。所以,她从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演奏风格。
坚持训练手指的独立性
对于少年时王羽佳,凌老师回忆说:“对于象她这样的‘面条手’,我主要是通过七和弦的练习,使手指更有力量,支撑得更好。”王羽佳在老师的指导下坚持:一定要把手指的独立训练出来。
坚持对音乐的热爱
在众多琴童中,弹得好的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够走上世界舞台、成为杰出钢琴家的却凤毛麟角。一位钢琴家除了具备才华、机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对音乐的永不疲倦的好奇心和热爱。王羽佳小时候给人的印象就是专注、纯真,还有对音乐的热爱 —— “她从小就爱粘在琴上,没有人逼迫她。”
本文由用户:艺考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eli.yktime.cn/4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