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1,教育的概念(从形式上看):教育是人类(主体)有目的地培养人 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性质: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
3,教育词源: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也。(连起来使用) 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分开)解释,教,上 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从内容上划分(分为社会和个人角度),(从社会角度看)教育分 为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和更狭义的教育,(从个人角度看)教 育就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合社会和个人角度看)教育是在 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5,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 会教育,又称为三结合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 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 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盼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专门化,制度化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 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 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的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 在 着教育。人在教育在,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 与人类社会共存亡。
2,教育的历史性:不同时期的教育有不同的历 史形态,特征。
3,教育的继承性:后一时期教育对前一时期教 育的继承与发展
4,教育的阶级性
5,教育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7,教育的生产性
8,教育的民族性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神学论,认为教育是人格化的神创造,是人类关于 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2,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它标志着教育起 源问题从神话解释开始走向科学解释,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而非人类所特有,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 性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 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经验)。代表国家苏联和我国,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 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四,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 基本要素。
2,教育者(主导):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 面有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是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3,受教育者(主体):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 成人教育中地学习者
4,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沟通桥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 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三者的关系,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开展,学习者也 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会失去对象,无的 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6,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受教育者 的水平低,教育内容水平高之间的差距)
五,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本体(最直接,基本)发展功 能和社会/派生(扩展)发展功能
2,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积极)与负向(消 极)功能
3,按照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六,教育的发展历程
1,古代社会的教育(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古中国:
学校萌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成均,痒,序,校” 商代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
西周的教育: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显著特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礼乐 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并设立太学为当时最高的教育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并行制,被 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选官制度是九平中正 制,体现了等级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时期的教育:
采取科举制,设立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律学,书学,算学)和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考试内容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 《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时盛行书院,著名的六大书院有白鹿洞书院、石鼓 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崇阳书院、茅山书院。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 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直至 1905 年科举制度才被废除。1906 年停止考试,一共持续了 一千三百多年。
古印度
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贫富差距大,教育内容是《吠陀》 经,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
古埃及
的学校是宫廷学校,教育对象是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后开设 职官学校,为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开设最多的是文 士(书吏)学校,学为文士是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教育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古希腊,古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的两种著名 教育体系,雅典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 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是为了培养忠 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中世纪(封建社会)的西欧:
主要是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 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七 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 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中心
本文由用户:艺考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eli.yktime.cn/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