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音乐周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演奏不好,试试朗读!》的文章,引起了许多人对于音乐与朗读之间关系饶有兴趣的关注。不少声乐教师更是纷纷表示,与演奏相比,声乐与朗读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声乐是用语言歌唱的,语言与朗读密不可分。所以他们都建议,演唱不好,更要试试朗读!
“唱念”结合打基础
声乐教育家姚峰表示,朗读与歌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在气息、发声、咬字、音韵方面都是一致的,惟一不同的就是朗读没有乐音。歌唱得好的人,朗读一定也差不了。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段岭认为,在音乐里,器乐没有文字,而声乐是一门语言文字的艺术,朗读是攻克语言的方法,所以朗读是歌唱的基础。无论是朗读还是歌唱,都是表达的艺术。中国古代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念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依字行腔”,唱腔与念白始终不可分割。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要想唱得“地道”,最终是看语言是否地道,“是不是那个味儿”,语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段岭说,许多舞台上的歌唱家都和她聊过,只要是演唱外语歌曲磕磕巴巴的演唱者,普通话肯定也说不好。这让她非常有感触,意大利歌剧之所以长久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他们对于本民族语言的重视。一个连母语都吐咬不清的歌唱者,势必唱不好外语歌曲。唱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如果要表现出民间特色、地方特色,方言也要下功夫,所有歌曲风格的把握,最后其实都是落在了语言上。
段岭说,目前音乐学院附中、艺校这样专业性较强的学校,会有专门的正音课,但在大多数普通中小学,朗读与歌唱还是分属语文和音乐两个学科,对于方言特点明显的地方,很多学习声乐的孩子还是缺乏语言上的专业引导。她提到,广州的广雅中学逐渐开始提倡语文老师朗读“艺术化”,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训练清晰的吐字与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歌唱是通过音乐化的语言表现“声”和“情”,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是基本准则,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的训练达到。段岭建议,声乐基础教学除了技巧训练之外,还应该从朗读和朗诵入手,应该是朗读——朗诵(背诵)——技巧发声训练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经常朗诵民谣、歌词、古诗词、绕口令。尤其是古诗词,有音韵、韵律,对于训练歌唱的韵味很有帮助,帮助歌唱中“行腔走韵”。在日常上课中,段岭发现不少学生都存在“口唱心不唱”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只唱音,不唱情。她要求学生反复诵念歌词,当学生对词义与情感有所了解之后,效果立刻会有所改观。
“说着唱”是最高境界
歌唱与说话都是从嗓子发声,这个共同之处使得朗读的气息起伏与吐字咬字都可以借鉴到歌唱上。同时,由于朗读不需要配合音乐旋律的准确度,朗读者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平稳气息、调整气息上。因此,许多声乐教学者和演唱者都建议,气息处理不好,常会出现气息不稳、过浅、短促或是漏气等现象的歌唱者,可以把歌曲先放下,试试大声朗读,体会说话或朗读过程中自然的呼吸状态,气息顺畅之后再回到歌曲演唱中。
对于目前一些学院派的训练方法,比如一味强调“发声——发声——再发声”,段岭表示不能完全认同,她觉得歌唱就是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歌曲的情感。无论演话剧还是歌唱,都应该落实到练表达。她认为歌唱的最高境界应该“说着唱”——用歌声娓娓道来,如同说话般自然的演唱,才能诉说感情。不只是唱“音”,还要唱“韵”。
声乐界将吐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头要准、重、快,字腹要饱满、流动,字尾要清楚,收字归音。段岭说,是否达到这几个要求,直接关系到歌唱得好不好,这就要看演唱时对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时值的把握,但这种把握不应该通过让学生“死扣”三个部分的时间,而是用培养乐感的方法来把握准确的时值。乐感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语感上,语感则是由朗读日积月累而成。她建议学生在每次演唱前把歌词朗读多次,放慢速度,拉长字音大声朗读,既注意每个重音轻音所在,也要注重语调,摸索出语言的规律,做到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准确、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本文由用户:艺考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eli.yktime.cn/44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