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界也该打假了。”近年来,一些假影评披上营销号的外衣,带上“红包评论”“人情评论”的帽子,变得跟真影评有几分相似,误导了一大批观众。不少观众在看了假影评后去看电影,失望不已。
有业内人士指出,假影评大行其道,迷惑了观众眼睛,搅乱了电影市场,伤害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当下,红包影评、恶意差评、标题影评等层出不穷,这使得影评的公信力受到挑战。现在的影评普遍存在“赞就是水军,骂就能博眼球”的现象,似乎只有吐槽、辣评电影才能获得广泛关注,有些“毒辣”的影评看似独立,实则通过提炼某些消极情绪,强加观点来吸引流量。部分所谓的“影评人”正面临着“信用危机”。
什么样的影评才是真影评
一句话可以叫影评、一则朋友圈也可以叫影评。在中国当下的电影环境下,无数人都做着“影评”工作,但职业影评人却很少,甚至有一些影评人不愿意为自己贴上“影评人”的标签。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在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节目中提到的,“现在影评人太多,以至于可以用‘泛滥’来形容,这个身份不再具有一种令人羡慕的意味了,很多人可能觉得‘影评人’太大众化,这个标签不具备存在感。另一方面,影评人所追求的独立的身份很难实现,因此观众免不了要大失所望。”
在许多观众看来,影评人行业的门槛很低,似乎对一部电影做出评论就可以称之为影评人。对此,索亚斌曾在《今日影评》中回应道,要想做有专业化水准的影评人绝非易事。很多人可能认为影评就是批评电影,其实不然,批评只不过是以一种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相对公允准确地去分析一部电影。所以,要理性看待影评万象,接受影评的多元化特征,就像“红包影评”和“恶意差评”,也许通过好坏声音的融合,整个影评生态会更加趋于理智和公正,因为影评没有标准化的、唯一的答案。电影评论不是肆意打压,也不是随意夸赞,说真话才是电影评论的本真,也是各路影评人专家学者和媒体所要共同坚守的底线。
左衡认为:“如果创作者被批评得十分到位,有所领悟,从而提升自己的创作,这样好的影评,没有理由不被接受。影评人除了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专业精神与学术个性,更加需要有情感表达,因为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有温度的影评。”
评论的意义,是明是非、辨善恶、鉴美丑、促繁荣。有风骨、有担当的评论,其出发点应该是推动创作更快地向着好的方向走。如果只心心念念地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就一定会是刻意忽略考证而结论先行。这样的评论,就算是把节目捧得再高,对推动创作而言也一文不值。因此,不论是社会还是观众,都需要有良心的影评人和良心影评,唯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在批评中繁荣发展。
本文由用户:艺考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eli.yktime.cn/44064.html